过去10年,特别是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。仅甘肃一省,自2010年以来,新能源装机就从147万千瓦猛增到1723万千瓦,没年所需要的 螺旋地桩、 水泥预应力管桩等 光伏地桩就达到200多万根.算上火电、水电,全省电源总装机已达4408万千瓦,而2015年甘肃电网最大负荷仅1300万千瓦。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,甘肃省内售电量持续负增长,周边省接收甘肃新能源的需求也明显减少,甘肃新能源外送矛盾更加突出。
由于经济欠发达,新疆、甘肃、内蒙古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自身消纳能力有限,大量富余电能需要外送,却也遭遇难题。那就是,我国电源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电网建设速度,两者之间的规划不配套。据了解,新能源从立项到审批的周期短,而相关电网建设即使审批立项完成,最快的建设周期也在2至3年。甘肃酒泉至湖南±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更是经历了5年之久的审批过程才于今年6月开工,而距离建成还需要两年,影响了新能源的外送。此外,我国电力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,而西北新能源电力南下势必对当地发电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。
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提出,“加快发展风能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、水能、地热能,安全高效发展核电”,为国家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因此,我们更需要破解新能源弃风、弃光限电困局,从更高层面加强规划设计,盘活全国新能源生产、输送与消纳“一盘棋”。 |